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www.toutiao.com
通俗地讲,HBase 是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HBase 是基于 HDFS 存储数据的,HDFS 是部署在商业服务器
HBase 是一分布式的、面向列的开源 NoSQL 海量数据库存储系统,它的理论原型是 Google 的 BigTable 论文。通俗地讲,HBase 是一个具有高可靠性、高性能、面向列、可伸缩的分布式存储系统。它可以处理分布在数千台服务器上的 PB 级海量数据。
HBase 是基于 HDFS 存储数据的,HDFS 是部署在商业服务器上的,并且具有高容错性。基于 HDFS,就意味着 HBase 具有超强的扩展性和容错性。
在详细介绍 HBase 之前,我们一起来看看 HBase 的架构,如下图所示:
HBase 的系统架构
HBase 采用的是 key/value 的存储格式,这就能保证,即使数据量增大,也不会导致查询性能大幅度下降。因为 HBase 是一个面向列存储的数据库,当表的字段很多时,可以把其中几个字段放在一部分机器上,而另外几个字段放到另一部分机器上,充分分散负载的压力。如此复杂的存储结构和分布式存储方式,带来的代价就是即便是存储很少的数据,也不会很快。
我们可以看出,HBase 是那种既不快,又慢的不明显的数据库,因此,它主要应用在以下两种情况的查询:
- 单表数据量不能太大(千万级别),并发量不能太高。
- 对数据需求分析不要求特别及时,同时也不要求太灵活。
因为 HBase 是基于 Hadoop 存储的,所以,HBase 适合存储 PB 级别以上的海量数据,可以部署在普通廉价商用服务器上,能够在几十到百毫秒内返回数据。这都得力于 HBase 的良好扩展性,为海量数据的存储提供了便利。
HBase 是根据列族来存储数据的。列族下面可以有非常多的列,在建表时,必须指定列族,但是不用指定列。
稀疏主要体现在 HBase 的列的灵活性上面,在 HBase 的列族中,可以指定任意多的列,在列数据为空的情况下,HBase 表是不会占用存储空间的。
一个是基于上层处理能力(RegionServer)的扩展,通过横向添加 RegionSever 的机器,进行水平扩展,提升 HBase 上层的处理能力,提升 HBase 服务更多 Region 的能力。另外一个是基于存储能力(HDFS)的扩展。
HBase 和数据库的比较
在下图中,列簇(Column Family)对应的值就是 info 和 area ,列( Column 或者称为 Qualifier )对应的就是 name 、 age 、 country 和 city ,Row key 对应的就是 Row1 和 Row2,Cell 对应的就是具体的值。
- Row key :表的主键,按照字典序排序。
- 列簇:在 HBase 中,列簇将表进行横向切割。
- 列:属于某一个列簇,在 HBase 中可以进行动态的添加。
- Cell : 是指具体的 Value 。
- Version :在这张图里面没有显示出来,这个是指版本号,用时间戳(TimeStamp )来表示。
HBase 的逻辑结构
看完这张图,是不是有点疑惑,怎么获取其中的一条数据呢?既然 HBase 是 KV 的数据库,那么当然是以获取 KEY 的形式来获取到 Value 啦。在 HBase 中的 KEY 组成是这样的:
cell 的结构
KEY 是由 Row key 、CF(Column Family) 、Column 和 TimeStamp 组成的。
TimeStamp 在 HBase 中的作用就是版本号,因为在 HBase 中有着数据多版本的特性,所以同一个 KEY 可以有多个版本的 Value 值(可以通过配置来设置多少个版本)。查询的话是默认取回最新版本的那条数据,但是也可以进行查询多个版本号的数据。
HBase 的物理结构
HRegionServer 就是一个机器节点,包含多个 HRegion ,但是这些 HRegion 不一定是来自于同一个 Table。直接面对用户的读写请求,是真正干活的节点。它的主要功能如下:
- 为 Table 分配 HRegion。
- 处理来自客户端的读写请求,和底层的 HDFS 进行交互,并将数据存储到 HDFS 中。
- 负责单个 HRegion 变大后的拆分。
- 负责 StoreFile 的合并工作。
ZooKeeper 会监控 HRegionServer 的上下线情况,当 ZK 发现某个 HRegionServer 下线之后,会告知 Master 进行失效处理。下线 HRegionServer 以及他负责的 HRegion 暂时对外提供服务,Master 会将该 HRegionServer 所负责的 HRegion 转移到其他 HRegionServer 上。
每一个 HRegion 都包含多个 Store,一个 Store 就对应一个列族的数据,而一个 Store 可以有多个 StoreFile。HRegion 是 Hbase 中分布式存储和负载均衡的最小单元,但不是存储的最小单元。每一个 HRegion 都有开始的 RowKey 和结束的 RowKey,代表着存储的 Row 的范围。
Store 对应着的是 Table 里面的 Column Family,不管有 CF 中有多少的数据,都会存储在 Store 中,这也是为了避免访问不同的 Store 而导致的效率低下。一个 CF 组成一个 Store ,默认是 10 G,如果大于 10G 会进行分裂。Store 是 HBase 的核心存储单元,一个 Store 由 MemStore 和 StoreFile 组成。
每个 Store 都包含一个 MEMStore 实例,MemStore 是内存的存储对象,当 MemStore 的大小达到一个阀值(默认大小是 128M)时,如果超过了这个大小,那么就会进行刷盘,把内存里的数据刷进到 StoreFile 中,即生成一个快照。目前 HBase 会有一个线程来负责 MemStore 的 flush 操作。
StoreFile 底层是以 HFile 的格式保存数据。
StoreFile 以 HFile 格式保存在 HDFS 上,HFile 文件是不定长的,长度固定的只有其中的两块:Trailer 和 FileInfo。
StoreFile 的物理结构
HFile 里面的每个 KeyValue 对就是一个简单的 byte 数组。但是这个 byte 数组里面包含了很 多项,并且有固定的结构。
HFile 的物理结构
分别表示 Key 的长度和 Value 的长度。紧接着是 RowKey 的长度,紧接着是 RowKey,然后是 Family 的长度,然后是 Family,接着是 Qualifier,然后是两个固定长度的数值,表示 Time Stamp 和 Key Type(Put/Delete)。Value 部分没有这么复杂的结构,就是纯粹的二进制数据了。
HBase 的底层架构
从 HBase 的架构图上可以看出,HBase 中的组件包括 Client、Zookeeper、HMaster、HRegionServer、HRegion、Store、MemStore、StoreFile、HFile、HLog 等。
Client 在访问 HBase 之前,先访问 ZooKeeper 找到数据所在的 HRegion。Client 中有访问 HBase 的接口,另外 Client 还维护了对应的 Cache 来加速 HBase 的访问,比如缓存元数据。
① HBase 通过 ZooKeeper 来做 Master 的高可用
通过 ZooKeeper 来保证集群中只有一个 Master 在运行,为 HBase 提供了 Failover 机制,如果 Master 发生意外会通过竞争机制产生选举新的 Master,避免 Master 节点的单点故障问题。
② 通过 ZooKeeper 监控 HRegionServer 的状态,当 HRegionServer 有异常,或者有新的 HRegionServer 上线时,会通过回调方式告诉 MasterRegionServer 有节点的上下线信息
③ 存储 HBase 的 Schema,包括有哪些 Table,每个 Table 有哪些 Column Family 信息。
Master 是集群的主节点,可以配置成 HA 的形式。Master 的工作并不高,因为 Client 访问 HBase 上数据的过程并不需要 Master 参与(寻址访问 zookeeper 和 RegioneServer,数据读写访问 RegioneServer),Master 的负载很低。他的主要工作如下:
- 负责 HRegionServer 的负载均衡。
- 发现失效的 HRegionServer 之后,将该 HRegionServer 上的 Region 分配给其他 HRegionServer。
- 为 HRegionServer 分配 Region。
- 负责 HDFS 上的 HBase 的垃圾文件的回收。
- 维护 Table 和 Region 的元数据,处理 Schema 更新请求(表的创建,删除,修改,列簇的增加等等)
HRegionServer 的功能参见 2.3.1 HRegionServer
HRegion 的功能参见 2.3.2 HRegion
Store 的功能参见 2.3.3 Store
HFile 是存储在 HDFS 中的二进制文件,实际上,StoreFile 就是对 Hfile 做了轻量级包装,StoreFile 底层是 HFile。
HLog(WAL log):WAL(Write-Ahead-Log)意为预写日志,在 RegionServer 在插入和删除数据的过程中,用来记录操作内容的一种日志,主要用来做灾难恢复使用,HLog 记录数据的所有变更,一旦 region server 宕机,就可以从 log 中进行恢复。
WAL 是保存在 HDFS 上的持久化 Hadoop Sequence File 文件。数据到达 Region 时先写入 WAL,然后被加载到 MemStore 中。这样就算 Region 宕机了,操作没来得及执行持久化,在重启的时候从 WAL 开始加载数据并执行。跟 Redis 的 AOF 类似。
- 在每个 HRegionServer 上,所有的 HRegion 都共享一份 HLog,在写入数据时先写入 WAL,成功之后再写入 MemStore。当 MemStore 的大小达到一个阀值(默认大小是 128M)时,就会形成一个一个的 StoreFile。
- WAL 的状态是可以关闭的,关闭之后增删改的操作会快一些,但是会牺牲掉数据的可靠性。当然,我们也可以采用异步的方式写入 WAL(默认间隔是 1 秒钟)。
- HBase 中的 WAL 文件是一个滚动日志数据结构,一个 WAL 实例包含多个 WAL 文件,在 WAL 的大小超过一定的阀值,或者 WAL 所在的 HDFS 文件块要满了的时候,WAL 会触发滚动操作。
我们在对 HBase 进行读写操作的时候,不需要和 HMasterRegionServer 打交道。客户端只需要从 ZooKeeper 中获取 HBase 表数据的地址,然后直接从 HRegionServer 中进行读写操作。
- 客户端通过 ZooKeeper 集群,根据 - ROOT - 表和. META. 表,找到目标数据所在的 RegionServer(就是要找到数据所在的 Region 的主机地址)
- 与目标的 RegionServer 进行通信,查询目标数据。
- RegionServer 定位到目标数据所在的 Region,发出查询请求。
- Region 分别在 Block Cache(读缓存),Memstore 和 StoreFile(HFile)中查找目标数据,并将查询到的所有数据进行合并,此处的所有数据是指,同一条数据包含不同的版本(Timestamp)的数据。
- 将从 HFile 中查询到的数据块(Block,HFile 的数据存储单元,默认大小是 128MB)缓存到 Block Cache 中,然后将最新的数据返回给客户端。
Data Block 是 HBase 读写的基本单元,为了提高查询效率,HRegionServer 基于 LRU 的 Block Cache 机制进行读操作。HBase 的读取数据的机制是:HBase 同时读取磁盘和内存中的数据,然后把磁盘上的数据放到 BlockCache 中,BlockCache 是磁盘数据的缓存。
HBase 的读机制
- Client 先访问 ZooKeeper,根据 RowKey 查询目标数据位于哪个 RegionServer 对应的 Region 中。
- Client 向目标 RegionServer 进行通信,并提交写请求。
- RegionServer 找到目标 Region,Region 检查数据的格式是否与 Schema 一致。
- 如果客户端没有指定版本,则获取当前系统时间作为数据版本。
- 将数据顺序写入(追加)到 WAL Log
- 将数据更新写入 Memstore,数据会在 MemStore 中排序。
- 判断 Memstore 的是否需要 flush 为 StoreFile 文件。
HBase 的写机制
HBase 能够提供实时计算服务的根本原因是其架构和底层数据结构决定的,Hbase 底层的存储引擎为 LSM-Tree(Log-Structured Merge-Tree)。
LSM 的核心思想是放弃部分读能力,换取写入的最大化能力。LSM 的原则就是,先将最新的数据驻留在内存中,等到积累足够多时,再使用归并排序的方式将内存中的数据追加都磁盘的队尾。另外,LSM 的写入是磁盘的顺序写,数据写入速度也很稳定。我们知道磁盘的顺序写和内存写性能相差不大,但是顺序写磁盘速度要比随机写磁盘快至少三个数量级!
不过读取的时候稍微麻烦,需要合并磁盘中历史数据和内存中最近修改操作,这样磁盘在寻址耗时就远远大于磁盘顺序读取的诗句;另外数据读操作的时候,还要看数据在内存中是否命中,否则需要访问更多的磁盘文件。基于 LSM 树实现的 HBase 的写性能比 MySQL 高一个数量级,但是读数据的性能要比 MySQL 低一个数量级。
LSM 树原理把一棵大树拆分成 N 棵小树,它首先写入内存中,随着小树越来越大,内存中的小树会 flush 到磁盘中,磁盘中的树定期可以做 merge 操作,合并成一棵大树,以优化读性能。
LSM 树
补充:LSM-Tree 全称是 Log Structured Merge Tree,是一种分层有序,面向磁盘的数据结构,其核心思想是充分了利用了,磁盘顺序写要远比随机写性能高出很多的特性,如下图示:
随机性和顺序写的性能比对
围绕 LSM-Tree 的原理进行设计和优化,以此让写性能达到最优,当然有得就有舍,这种结构虽然大大提升了数据的写入能力,却是以牺牲部分读取性能为代价的,故此这种结构通常适合于写多读少的场景,这是 HBase 写比读速度快的根本原因所在。
一个 HRegion 只能分配给一个 HRegionServer,也就是说 HRegionServer 和 HRegion 的关系是一对多的关系。master 记录了 HBase 集群中哪些 HRegionServer 是可用的。以及哪些 HRegion 已经分配给了哪些 HRegionServer,哪些 HRegion 还没有分配。
当 HRegionServer 需要分配的新的 HRegion 时,Master 就会给这个 HRegionServer 发送一个装载请求,把 HRegion 分配给这个 HRegionServer。HRegionServer 得到请求后,就开始对此 HRegion 提供服务。
- Master 使用 Zookeeper 来跟踪 HRegionServer 的状态。
- 当某个 HRegionServer 启动时,首先在 Zookeeper 上的 / hbase/rs 目录下建立代表自己的 znode。
- 由于 Master 订阅了 / hbase/rs 目录上的变更消息,当 / hbase/rs 目录下的文件出现新增或删除操作时,Master 可以得到来自 Zookeeper 的实时通知。
- 因此一旦 HRegionServer 上线,Master 能马上得到消息。
- 当 RegionServer 下线时,它和 Zookeeper 的会话就会断开。
- 当 Master 连续几次和 RegionServer 都无法通信时,就可以确定 HRegionServer 和 Zookeeper 之间的网络断开了,或者是这个 RegionServer 挂了。
我们知道,在 HBase 中,是通过 4 个维度一起来定位一条数据:行键(RowKey)、列族(Column Family)、列限定符(Column Qualifier)、时间戳(Timestamp)。其中 RowKey 是最容易出问题的:
① 首先是单点集中问题,我所见过的单点集中问题主要有下面几种情况:
- RowKey 前面的字符比较集中固定。
- 集群节点过少。
集群节点少是硬件不足的表现,我们主要考虑 RowKey 的设计问题。我们建议 RowKey 的设计方式如下:
随机字符 (2 位) + 时间位(14 位)+ 业务编码(4 位)
亲身检测过: 前后两种方案对比,前者的 MR 程序跑了 2 个小时,后者只花了 10 分钟。
② RowKey 的长度过于太长
在 HBase 中,RowKey、列族、列名等都是以 byte[] 的形式传输的。RowKey 的上限长度是 64KB,但是我们使用 HBase 主要是为了让它快,因此在实际的应用中,RowKey 的大小不会超过 100B。这主要是从下面两个方面考虑的。
HBase 的数据是存储在 HFile 中的,RowKey 是 KeyValue 结构中的一个域。假设 RowKey 的大小是 100B,那么 1000 万条数据,RowKey 可能就占用了 1GB 的空间,也会影响 HBase 的响应速度的。
RowKey 的设计原则
HBase 中的 MemStore 和 BlockCache,分别对应列族在 Store 级别的写入缓存和 RegionServer 级别的读取缓存。如果 RowKey 过长,缓存中存储数据的密度就会降低,影响数据落地或查询效率。
目前服务器一般都安装 64 位操作系统,内存按照 8B 对齐,因此,在设计 RowKey 时候,一般考虑做成 8B 的整数倍,例如如 16B 或者 24B。同理,列族、列名的命名在保证可读的情况下尽量短。HBase 官方不推荐使用 3 个以上列族,因此实际上列族命名几乎都用一个字母,比如‘c’或‘f’。
HBase 支持很多压缩算法,而且能够做到从列簇级别上进行压缩。压缩可以减少网络带宽,同时也能够加快数据的读取,因此使用压缩算法通常能带来可观的性价比。
HBase 支持的压缩算法
注意:如果一张表已经使用了某种压缩算法,那么现在想更改这张表的压缩格式,要先将该表 disable 才能修改,之后再 enable 重新上线。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共同学习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