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卡片链接到大脑联想,基于 Obsidian 的卡片盒笔记法实践

本文由 简悦 SimpRead 转码, 原文地址 sspai.com

Roam Research 的免费替代品。

最近 Roam Research 开放注册,虽然订阅价格高达 165 美元 / 年,但还是有不少人被这款笔记以及它背后的笔记方法——卡片盒笔记法所吸引。其实卡片盒笔记法已经出现了很久,和 Roam Research 相似的双向链接笔记应用也并不少见,今天我要介绍的 Obsidian 就是其中一款。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介绍自己基于 Obsidian 对卡片盒笔记法的实践。在考虑使用什么工具之前,你或许可以再仔细了解一下自己是否真的适合这种笔记方法~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是什么?


简单来说,Zettelkasten 是一种比标签更高级的卡片笔记方法,开智部落王浚宇在《卡片大法的神奇之处》提到:

卡片是精致小巧的万用盒子:卡片就像生活中我们都会需要的盒子一样,也许男生更倾向于放一些自己珍藏的小物件,姑娘直接当成了首饰盒。和硕大的背包比起来,盒子的容量是有限的,需要想清楚自己要放什么样的东西进去,这样就会降低负荷,并且放进去的东西质量也更高,我们的卡片有些类似,容量小的好处是负荷降低,放进去的是线索、是高质量的内容。

德国社会学者 Niklas Luhmann(卢曼)使用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写了 70 多本书和 400 多篇学术文章。在 Zettelkasten — How One German Scholar Was So Freakishly Productive 这篇文章当中详细介绍了他的写作方法的机理(本节配图均来自这篇文章)。

用文件或文件夹来组织笔记的方式会导致笔记形成僵硬的结构,我们只能通过书本目录组织它,或随着时间不断新增按照时间线组织,而如果我们将每个块(chunk)打散,笔记变得自由浮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很难再追踪到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了。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53e2d4bd64fb3762b655c2d92ba4c5a3.jpeg左:僵硬的结构 右:自由浮动的知识

接着我们尝试体现知识点之间的关系:大部分人都采用了文件夹或者列表的方式,把这些卡片分门别类归档到不同的文件夹里面,比如印象笔记的笔记本,或笔记本组。但现实世界的复杂问题,其实不可能只在某一个领域(即文件夹)内找到合适的答案,领域的划分也会限制「创意」或「灵感」的产生。

标签的发明大大改进了笔记系统,但按标签查看笔记也很局限:我们一次只能看到几个标签内的内容,此外的内容则被遮蔽了,因此在组织信息和资料方面实用性并不很高。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8ed5871492a859dc4680037a106fda39.jpeg左:使用文件夹 右:使用标签

所以更好的办法是:我们应该用网络结构(web)来组织我们的笔记 —— 不仅仅依靠标签,还要把所有笔记连接在一起。我们可以每次只关注在这张网络的某个连接点上,但更重要的是,我们同时也能看到更多的联结发生在背后。

https://cdn.sspai.com/2020/06/14/ce88e271bab0e313bc9591b54900c224.jpg网状连接

虽然没有学术写作的需求,但除了工作中用到的知识需要保持更新之外,我还有许多其他的项目需要维护,这也要求我不停地迭代更新自己的知识库,并让不同领域的知识、不同渠道收集的知识之间发生关联,因此我入坑了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用它来组织自己的知识。

关联阅读:

Zettelkasten 本质上是一种渐进式总结方法


卡片盒笔记法突出了「建立联系」的重要性,其实有刻意区分了三种类型的卡片笔记,分别如下:

  • 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是指 a) 简短地 b) 用自己的话(而非「复制粘贴」)记录你在看的文献笔记,迫使你真正理解原文的意思。
  • 书目笔记(Bibliographical Notes)则需要你添加参考信息,将上面的文献笔记跟原文联系起来。而这一步,恰恰是 Roam Research 或 Obsidian 工具发挥价值最大的地方,甚至做到了完全自动化(稍后会进一步解释我的工作流)。
  • 永久笔记(Permanent Notes)是最重要的一步,回顾每一个卡片笔记,同时思考它们与你所学的内容、你的兴趣、思考或研究的关系。你的目标不是收集尽可能多的笔记,而是为你现有的想法、论点和讨论增加新的价值。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9ff55a052451fa8bdcb392f4cb45a88b.jpg

至此,你才算是真正增加了所谓「知识」,这儿会有个 re-read 的陷阱:当你回看之前的「收藏」的已读内容时,大脑会因为熟悉感而误以为自己「学到了」,而这恰恰是你之前所有「复制粘贴」的文字最大的问题。

哪些笔记值得进入到 Zettelkasten 阅读工作流?


结合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方法,我在阅读时会遵循这样的工作流:

  1. 原文(或书籍),一边阅读一边划线「高亮」
  2. 保存所有「高亮」部分(含链接)至笔记文件
  3. 新建文献笔记,用自己的话解释「高亮部分」
  4. 增加书目笔记,跟原文「高亮」或书籍页码关联起来
  5. 创建永久笔记,跟「卡片盒」中已存在的卡片笔记融合起来
  6. 当然,最后更重要的是要重复 Review 卡片笔记,能够通过 Anki 间隔重复加强记忆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d3e8e839fdd5042bfa9163178058ed61.png

当然,不是每一条笔记都需要进行 1~5 所有的步数,因为不是所有笔记的都有这样的价值。遵循「二八原则」,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会让你有欲望去做完整个流程。我执行中的体验如下:

  • 阅读内容来源的 50% 可能会有价值,值得「保存」
  • 25% 值得「精读」,进入下一层
  • 20% 能被「高亮」
  • 只有 5% 才会再次总结和「解释」
  • 最初的阅读内容中大概只有 1%,能进入第五层的融合,因为这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器


唐 · 诺曼,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设计师,《设计心理学》的作者,苹果的前用户体验架构师,在他的《Things That Make Us Smart 让我们变聪明的事情: 在机器时代捍卫人类属性》一书中提到:「人们高估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没有外部帮助,记忆、思维和推理都会受到限制… … 真正的力量来自于设计能够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

所以接下来,我来介绍一款神器,Obsidian.app 编辑器,它就是这样一款能帮我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Obsidian 是一款支持 macOS、Windows、Linux 多平台的 Markdown 编辑器,同时也支持双向链接,带有效果相当惊艳的网状笔记视图,它还支持标签管理、多种插件(例如日记、实时预览、星标、自定义 CSS 样式等)。

相较于将服务存储在云端的 Roam Research,Obsidian 最大的好处就是:它能够跟我基于文件系统的本地化任务管理和知识管理系统相结合。 我原本的笔记就全部是 Markdown 格式,用 Obsidian 打开后就可以重新对这些笔记进行梳理;即便未来软件停止开发,文件也还在本地,只是在文档中增加了一些双向链接符而已,不会影响文档的正常使用。

不过和 Roam Research 相比,Obsidian 也有缺失的重要功能:引用区块(block reference),关于引用区块具体可以参看 这个视频 的 7:00,感谢评论区 @zwithz 的补充。

注:Obsidian 有收费机制,不过无需付费也可正常使用全部功能。

https://cdn.sspai.com/2020/06/14/83a4ef932ea14032cca04054637e4bba.pngObsidian 的定价

关联阅读:《Roam Reasearch 开发注册,年费 1000 元的笔记应用好在哪?》)

我怎样使用 Obsidian


这篇文章的写作就全程用 Obsidian 完成,具体步骤大致分为以下四步:

1️⃣ 先用自己的话写笔记

首先,使用 Zettelkasten 方法迫使你写作。 特别是,根据这种方法,你必须用自己的话写笔记,以确保你将来能够理解它们。 任何一个写过东西的人都知道,把东西写下来会迫使你把模糊的概念变成清晰的想法。

在写作这篇文章时,我先在 Obsidian 中创建了一个卡片笔记 [[提高认知能力的外部辅助设备]],摘录了原文英文部分,底下的中文则是我的文献笔记(Literature Notes)。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dca43b2b9f9e5ca45ebe589059505d1b.jpg

2️⃣ 迫使自己建立笔记链接

其次,无论何时添加新笔记,使用 Zettelkasten 方法要迫使自己查找可以链接到的已有笔记。 这样可以拓宽你的思维,迫使你去思考新的想法和你以前遇到过的其他想法之间的关系。

在记录这段材料时,我知道[[唐·诺曼]][[Zettelkasten]]是需要和其他笔记发生关联的概念,因此用双向链接符[[]] 框起来,它们就显示为紫色,成为了一个可点击的链接。

因为此时写作刚刚开始,还没有其他卡片与之相连,因此右侧的「双向链接(Backlinks)」区还没有与之关联的笔记。再接下来,我就可以通过点击紫色链接来创建名为[[唐·诺曼]][[Zettelkasten]] 的卡片,然后不同卡片中的概念就连接在了一起。

3️⃣ 形成网状结构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7dd49a6f0202cc63d57920ed31379266.jpg和当前链接相关的主题会被高亮

当我完成建立卡片和建立双向链接的工作,再回到原来的 [[Zettelkasten]] 卡片笔记时,我能够看到:

  1. [[Zettelkasten]] 在整个卡片网络中的位置,以及其相互关联的卡片
  2. 卡片主体
  3. 则是跟这张卡片相关的双向链接(Backlinks),从而这就触发了笔记的第三步

Zettelkasten 就是关于连接一系列想法的工具。因此,今天你可以有一系列的想法,把它们作为一系列相互联系的记录存储在你的卡片盒当中;然后,在未来的任何时候,你可以通过添加新的记录并将它们与以前的记录联系起来,延续这一系列的思考。

而且,除了我在第二步当中已经绑定好的 [[]] 双向链接,它还能发现未未主动链接的想法(Unlinked mentions),从而我可以选择是否主动双向链接。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88d4916dc7a74b13af78c00cb31c3d15.jpg

当然这个时候是最有趣的,因为这主动触发了我之前的卡片笔记,从而以一种新的方式链接到了一起,有一种 🧠 大脑被联通的感觉,类似神经元的连接方式。

4️⃣ 使用 Anki 间隔重复增强复现几率

其实我还有 Anki 处理的第四步,刚刚描述的是新建卡片和如何链接卡片,其实对于卡片本身来说,我会用 Anki 来特意间隔重复加深记忆,从而在写卡片时能够更加主动地由大脑(而不是由 Zettelkasten 编辑器)来触发我的联想。

间隔重复绝对是被认知科学证明是有效的,而对于一个笔记系统来说意料之外的不断重复即 see-also 其实就是一个概念的社交场,我们寄希望于不同的知识点能够相互关联又相互碰撞,在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我们的面前,唤起或发现可能潜在的一些联系。

通过 mdanki 自动把卡片笔记转化为 anki.apkg 格式并自动打开,即可导入 Anki,然后就可以尽情重复和背诵啦~ ✌️

1
2
cdd #alias "cdd=cd ~/Library/Mobile\ Documents/iCloud~co~fluder~fsnotes/Documents"
mdanki Zettelkasten.md ~/Desktop/Anki\ QA\ 笔记本/mdanki.apkg && open ~/Desktop/Anki\ QA\ 笔记本/mdanki.apkg

https://cdn.sspai.com/2020/06/13/0c95e175c0ee614e2c661b74adf1642a.jpg

最后也最重要的是:从中找到一个写作的主题


最后呢,找到一个主题来写。其实重复以上这些步骤一段时间后,你就拥有了一张巨大的卡片知识网。现在,每当你需要找一个话题来写的时候,翻出你的卡片盒,就能很快拼装出一篇文章或回答来,写作时完全不必从头开始。

你唯一要做的就是将你的笔记重新组合成一个逻辑顺序,并将它们转化为连贯的东西,即史蒂芬 · 平克(Steven Pinker)在《风格感觉》所指出的:「写作是将网状的思想,通过树状的句法,组织为线状展开的文字。」

并且在这个过程中,也许你会发现还缺少了什么,或出现了什么新的问题。然后,你就可以进一步阅读并做卡片笔记,进一步完善你的想法和论点,输出倒逼输入,也就是我现在正在做的事情:找一个「卡片盒」方法实践的主题,然后围绕它写了一篇少数派文章,并且在评论中跟大家交流,在分享中继续学习(Learning by Teaching),费曼给你听。

最后,再回顾一下我在本文中的四步实践:

1️⃣ 第一步:必须用自己的话写笔记卡片,以确保你将来能够理解。[[Literature Notes]]

2️⃣ 第二步:无论何时添加新笔记,主动查找可链接到的已有笔记。[[Bibliographical Notes]]

3️⃣ 第三步:通过添加新笔记并联系旧笔记,延续之前的连续性思考。[[Permanent Notes]]

4️⃣ 第四步:使用 Anki 间隔重复加深记忆,主动由大脑触发远程联想。[[Spaced Repetition]]

下载地址


以往大家好像习惯了整理是基于分类,但其实那仍然是没有整理的笔记,不是有连接的笔记。而 Zettelkasten 卡片盒笔记法确实是构建了一个类似互联网的 Web 网状结构,不断点链接了解更多。在大脑中穿梭,好像很神奇的感觉,期待你的亲自体验。

来,Obsidian.app 安装包(macOS)给到,你可以尝试一下。也可以直接在 官网 下载使用。

https://cdn.sspai.com/2020/06/14/997626a873f19dc90da35fdf7c095b05.png

当然,除了 Obsidian 外,你也可以试一下 Roam Research 的 online 编辑器:https://roamresearch.com/#/app/Note-Tasking

还有国内同款:https://roamedit.com/jx/home.php?plugin=outline/sandbox

结语:自我管理的终点是什么?


在跟朋友聊天时发现一个很好的问题:什么情况下,你不会再继续研究新的自我管理方式了呢?着重指知识管理 + 时间管理这对好兄弟。

Hum 曾经在某一期播客里面提到过 「提升阶级」 是时间管理最重要的事情,也许吧。之前看物品整理,书中提到物品整理是有终点的,只要将每类物品确定了摆放位置,物体移动完毕,用完放回原位,就不需要无限学整理收纳了。

那么我进行知识管理的重点会在哪里?关于这一点,我更愿意按照稻和盛夫的方式去思考,就是在「修行」中找到自己真正的志向。而这一点,也可以和 P.A.R.A 方法相结合,我们要去主动匹配 Project 和 Goal 清单。

因为一个没有相应目标的项目被称为 hobby「兴趣爱好」。如果你没有承诺或还没有完全阐明你想要的结果,那你一定只是为了好玩而随便搞搞;而如果你有了目标而没有相应的项目,那就只能叫 dream「白日梦」,你可能会非常渴望达到这个目标,但如果没有一个一个项目来完成,实际上也不会有任何进展。

https://cdn.sspai.com/2020/06/14/165bfa4c4e8b4b1afdfbdffefebfb2ca.jpg

参考资料


下载少数派 客户端、关注 少数派公众号,找到数字时代更好的生活方式 🎊

特惠、好用的硬件产品,尽在 少数派 sspai 官方店铺 🛒